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
11月16日,京东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,财报显示,京东集团第三季度实现净收入1742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29.2%。同时,截至2020年9月30日,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达到4.416亿,同比增长32.1%,增速创下过去三年来的新高。
刚刚过去的11.11购物盛典中,京东实现了2715亿元的下单金额,创近年来最高增速。而这次的三季度财报,再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,不仅业绩快速增长,活跃用户数在一年时间更是增加了1亿多。
众所周知,因为疫情的因素,今年以来,虽然线上消费取得了快速发展,但实体经济遭受了较大冲击,广大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难,供给侧受到了不小的影响。零售行业整体下滑趋势比较明显,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.2%。
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,京东能稳步增长,除了持续优质的购物体验外,利用自身的平台和技术优势,全方位、多渠道地帮扶中小商家,通过激活供给侧带动消费升级,无疑是重要的秘诀之一。
刘强东提出过一个知名的“三毛五理论”:如果京东有机会获取一元利润,只拿走七毛,另外三毛留给合作伙伴;拿走的七毛,其中三毛五留给团队,剩余三毛五用于公司持续发展。
今年以来,京东的“三毛五理论”体现得尤为明显。比如从2月中旬开始,京东就特别推出了“中小企业帮扶计划”,累计投入近5亿的资金资源补贴。此后又相继推出“春雨计划”和“春雷计划”,帮助受影响较大的品牌和商家打通商流,解决滞销和库存问题。
得益于资金、流量、营销、运营等多层面的扶持,广大中小商家能快速恢复活力。不过要指出的是,对这些中小商家来说,京东不仅仅是一个避风港,更大价值在于,通过供应链输出和数字化改造,持续赋能品牌和商家,让它们拥有了更强大的生存能力。
比如在今年9月,京喜运营人员根据捕捉到的市场需求,来指导一家拖鞋生产企业调整产品定位,精准对接消费者偏好,让一家外贸小厂在11.11期间大卖15万单。
类似的案例,在京东平台上不胜枚举。京东积累的数据优势,让广大中小商家能够精准捕捉消费趋势的变化,实现按需定产,既提升了消费体验,也减少了库存压力。京东三季度财报显示,其库存周转天数为34天,周转效率高于亚马逊等电商企业,更远远优于传统下线零售企业。
与此同时,在京东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下,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各个环节充分打通,上下游协同作业,生产服务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。
像11.11期间,京东物流推出“预售商品前置”功能,通过购买预测,将商品提前部署到配送站点,进一步提高配送时效,优化了购物体验。
另外,受疫情影响,今年云南的鲜花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。而在智能分析市场需求,帮助花农洞察用户偏好之外,京东物流还在云南设置了专机,通过智能供应链进行分拣配送,大大减少了物流周转环节,让保鲜要求高、线下销售受影响的鲜花,在11.11期间也能够大卖。
为云南鲜花拓销路、找市场,只是京东赋能商家的一个缩影。今年11.11期间,京东累计产生了264个销售过亿品牌,京喜带动产业带商家订单量环比9月日均增长15倍。如此海量的交易量,不止是考验平台,对中小商家的供应供给能力也是巨大的考验。这些品牌和商家能够从容应对,无疑离不开京东供应链体系的加持。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提到,中国产业链过去经历了两轮外移的压力,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,必须确保产业链、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。京东需求驱动、开放协同和敏捷响应的供应链体系,在拉动消费、提振内需,促进经济循环层面,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。
而对京东来说,作为规模体量如此庞大的企业,面向数十万中小商家持续输出自身沉淀多年的核心供应链能力,既是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,同时正如三季报显示的,这种服务实体经济举动不仅能赢得口碑,还能在流量红利末期,给平台带来持续增长的动力回报。(张伟)